You are here母乳Q&A

免費索取 育嬰手冊

母乳Q&A


免費索取育嬰手冊

免費索取母乳Q&A 的方法

下載小冊子純文字版本

各位在餵哺上如有任何疑難,可試從下列50條(答案經由三位國際認證母乳顧問 - 林志愛、林茵怡、余婉玲 - 審閱)常問的問題中找到一些資料。無論妳是否找到妳所須的答案,只要妳有需要,我們仍很歡迎妳隨時致電本會熱線 2540-3282 或前往討論區或本會Facebook專頁留言,本會經驗餵哺母乳義工媽媽將會盡力於24小時內回覆(假日除外)。很多情況下,在餵哺上的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只要妳能盡快尋找協助及支持。

餵哺初生嬰兒技巧 (22)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從懷孕到養育孩子的過程裏,母乳餵養是一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環節。懷孕時,媽媽透過臍帶供應胎兒成長時所需的養分;分娩後,媽媽繼續以母乳育兒。餵哺母乳不單純是為孩子提供營養和保護,也是表達愛與關注的行為。

寶寶呱呱墮地,離開了媽媽的子宮,成為獨立的個體,但身體機能、情感認知等各樣發展都處於十分脆弱的狀態,要依賴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母乳除了能為孩子提供容易消化、份量合適、全面的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他命及礦物質等),更含有大量酵素、抗體、活細胞這些奶粉無法複製的成份,是有生命的食糧,能保護、鞏固新生兒脆弱的免疫系統,保護粘膜免受感染,減低患敏感症的風險。而且母乳是十分安全的食物:它溫度適中、新鮮、更會隨著環境中的病原體而反應。奶量由寶寶控制,避免因飲用過量而導致痴肥。

母乳除了是最完整的食物,直接餵哺寶寶有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給予孩子溫暖及安全感。由於親餵母乳與人工餵食在過程上的不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餵哺母乳這個行為,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心智乃至於人格發展都有長遠的影響。媽媽在哺乳的過程裏,亦會獲得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上的益處與回饋。如果媽媽最終要以奶粉餵哺,應盡量模仿母乳餵哺的姿勢、手法,著重與孩子的親密接觸,以增進親子關係。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寶寶首6個月應餵哺母乳,至6個月後才開始添加固體食品,並一直哺乳至2歲或以上。雖然餵哺母乳是一種天生、自然的行為,但它也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行為。只要有準確訊息、家庭、社區和醫療系統的支持,幾乎所有媽媽都能以母乳育兒。對於每個家庭以至於社會整體而言,餵哺母乳帶來的益處十分顯著,是重要的公共健康課題。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有研究顯示,寶寶在出生後最好能盡快(首1小時)讓他們跟媽媽進行肌膚接觸,讓他們自己尋找及含吮乳房,因為嬰兒在此段期間的吸吮反射是最強的。這樣不單能增加日後餵哺的成功機會,還讓寶寶及早適應新生環境。

有時基於某些情況而未能在分娩後立即跟寶寶進行肌膚接觸,但只要在可接觸寶寶後盡量餵哺,媽媽仍是可以成功哺乳的。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懷孕後期和寶寶出生後首數天,媽媽身體會製造養份極為豐富的乳汁。這就是初乳了。

初乳內裡成份含多種免疫球蛋白、酵素、抗體、活性白血球,具有殺菌及抑菌的作用,是濃度高、量少的精品。雖然初乳的份量少(每次餵哺約幾毫升),但由於寶寶出生前,在媽媽肚中已儲備了一定的能量,加上一般初生嬰兒之胃部容量只如波子般大小(請參考如何知道嬰兒是否吃飽?),只要嬰兒密密吸吮,其實已非常足夠。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寶寶吃母乳是否足夠,可由幾方面觀察:

  1. 吸吮時有沒有停頓及吞嚥的動作和吞奶的聲音(可留意耳下腮骨的動作幅度)。
  2. 在吃完母乳後表現滿足的樣子,能睡上1-3小時(但首週餵哺時,每1-2小時餵一次是正常的)。
  3. 出生約1-2週後,寶寶的體重會逐漸增加,達到生長標準。全母乳的嬰兒每週平均可增磅125克,每月可增長0.5-1公斤。
  4. 足夠的大便和小便(請參考下表)。
首1週
首2週
首3週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嬰兒
胃容量
波子
高爾夫球
乒乓球
雞蛋
小便
(濕片)
最少
1條
最少
2條
最少
3條
最少
4條
最少6條
大便
(髒片)
最少1至2條,深綠至黑色濕潤的胎糞
最少3條,啡、綠至黃色糞便
最少3條,呈糊狀、有粒粒的黃色糞便

有時初生嬰兒首數週亦可能會每天有很多次大便,這也是正常的(請參考Q21)。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當然可以!初生嬰兒肝臟發育未成熟,排泄黃色的膽紅素較慢,令寶寶出生後面黃(黃疸),此生理性黃疸在初生嬰兒(尤其是亞洲人)中是很普遍的,而且絕對可以繼續餵母乳。媽媽只要頻密餵.哺(每24小時約10-12次),讓寶寶進食多點母乳,令腸道蠕動加快,盡快排出膽紅素,便會令黃疸加快消退。

有時餵母乳的嬰兒退黃的時間較長,因母乳的某些成份確會令黃疸延長,但並無其他影響。只要面黃期間經健康院或醫生檢查,認為寶寶身體健康,媽媽便可放心。同時,亦無需因此而餵清水或葡萄糖水給嬰兒(請參考Q12),因這會令寶寶感到飽肚而減少吸吮母乳,不但影響上奶情況,更令寶寶得不到需要的營養。

如發現寶寶面部突然增黃,應盡快帶他到母嬰健康院或醫生診所接受檢查。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這是不對的。一般媽媽在產後的首兩天,乳房都好像感覺空空的,令人誤解要待乳房脹滿上奶才開始餵哺。其實,寶寶出生前,媽媽乳房已開始製造初乳。越早開始給寶寶吸吮,不但可刺激乳房內的乳腺組織加快造奶,更可滿足初生嬰兒心理上的吸吮需要和安全感;到媽媽上奶時亦能得到快速舒緩,避免出現嚴重的乳脹問題。過度乳脹有時會令乳房過硬,反令寶寶難以吸吮,甚至引致媽媽乳腺發炎。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當然不是。如及早開始餵哺,掌握到餵哺方法,一般都不會有嚴重的乳脹情況(請參考Q5)。但乳房脹滿或有硬塊的感覺還是有的,因一般媽媽在餵哺的初.期(約7-10天),乳房內的乳腺組織正處於調節乳量的階段。還有,初生嬰兒的進食時間及吸吮技巧未穩定,故媽媽會較常出現輕微乳脹的情況。過了這段時間,如寶寶進食時間穩定、他的吸吮能有效地移出大部份乳汁,一般來說,乳房就不會再時常有脹滿的感覺了。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早產嬰兒的體質較弱及各方面發育均未完全成熟,而體重增加及腦部發展的速度都較足月嬰兒為快。早產媽媽會奇妙地自動生產出含有較高蛋白質的乳汁(較足月媽媽的乳汁高出80%),這亦是嬰兒最容易消化及吸收的養份。早產媽媽的母乳內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及乳糖,都是腦部發展的主要元素,更不是任何牛奶製成品可比擬。而且,母乳內含有多種免疫蛋白、酵素、抗體、活性白血球等等,除可在嬰兒的腸道形成保護膜、減少嬰兒受細菌感染的機會外,亦同時減少嬰兒出現腹瀉、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感染的機會。由此可見,母乳對早產嬰兒尤為重要。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一般全母乳餵哺的嬰兒,在頭6 週的大便次數都會較多 (可參考本書Q1Q20Q21)。但當嬰兒約2-3 個月大期間,可能會出現每隔2-7 天才有一次大便,而該次大便的份量亦比平時的為多。如嬰兒有以上的情況,只要嬰兒精神健康,體重正常增加,沒有出現情緒不穩及其他不適,便不用擔心,否則可考慮帶嬰兒往醫生處檢查。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一般而言,初生的嬰兒會用較長時間吸吮母乳,但每餐不斷吞嚥的吸吮(而非含著乳房睡覺)通常不會多於30分鐘。寶寶吸吮時,最好盡量先讓他吸一邊乳房至鬆軟,如仍需要,便轉到另一邊乳房(請參考Q9)。市面上有一些書籍教媽媽餵哺需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但其實時間長短是沒有準則,因為每位媽媽的乳房所含的乳腺及乳量不一,而且嬰兒吸吮效率也因人而異,所以絕不可以用時間來衡量嬰兒吸吮的份量。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在初乳期盡量兩邊乳房都餵,讓乳房得到平均的刺激,增加乳量。至產後第5-6天奶量增加時,可先讓寶寶完成吸吮一邊乳房(即餵至乳房柔軟),如果他仍然未飽,可以再餵另一邊乳房。因為每個媽媽的乳房所含的乳腺及乳量不一,而且嬰兒吸吮技巧、胃口也因人而異,所以該餵一邊還是兩邊乳房沒有一個舉世通用的答案,應看嬰兒表現而定。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寶寶拒絕含乳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是多種因素的結合。

  • 如果媽媽的乳頭特別大、凹陷或者是太扁平,這些狀況可能會讓含乳較難,但並非不可能。(請參考Q14
  • 分娩過程中所用的藥物,尤其是麻醉性止痛藥,影響寶寶的吸吮反應長達幾天。
  • 嘴部的異常(如顎裂、舌繫帶過緊等)也可能會造成寶寶無法含上乳房。
  • 哺乳是一套要協調的複雜動作,寶寶需要在媽媽乳房練習。人工奶嘴會干擾寶寶的含吮姿勢。如果寶寶習慣了乳汁從奶瓶快速流出,要在媽媽乳房努力吸吮就變得困難。
  • 母乳餵哺的秘訣是要按寶寶的覓食信號而餵,不要硬依時間表。如果媽媽長期過分緊張,在寶寶未準備好、或沒興趣吃奶時逼著寶寶吸吮乳房,寶寶就會越加抗拒,擔心的媽媽可能就會以其他方式餵哺(如奶瓶),而致惡性循環,情況愈發糟糕。

最佳的預防方法,是讓寶寶一出生後就盡快與媽媽肌膚接觸,讓寶寶盡早發揮吸吮本能。在醫院期間不要不必要地將母嬰分隔,讓媽媽能隨時回應寶寶的覓食信號,讓寶寶在媽媽乳房有充分的熟習時間。盡量避免使用人工奶嘴(包括安撫奶嘴)。若有需要額外餵哺的話,用杯子、針筒、匙羹等工具。

如果寶寶在醫院時主要是用奶瓶餵哺,回到家可能會拒絕吸吮媽媽乳房。媽媽可採取以下步驟,幫助寶寶轉回乳房親餵:

  • 在寶寶不太飽亦不太餓的時候,尤其是臨睡著前,媽媽可抱著寶寶,脫掉上衣,盡量多些肌膚接觸,能有效穩定寶寶情緒。然後讓寶寶在媽媽乳房前自行尋找乳頭,直到他把嘴張大時,把寶寶抱緊,確保他含住了較多乳房,稍稍吸吮就會有乳汁排出。如寶寶含得好,媽媽多讚賞。如寶寶不耐煩、不願意的話,就用其他方法餵擠出來的乳汁,不要勉強。
  • 寶寶喜歡乳汁排出得較快。在寶寶能含上乳房、但吸吮未純熟時,媽媽可用手來擠壓乳房,加快乳汁的流速,刺激寶寶吸吮吞嚥。
  • 在回到乳房的過渡期裏,減少使用奶瓶和奶嘴(包括安撫奶嘴),轉用小杯餵哺。杯餵時寶寶要像猫貓一樣以舌頭主動舔食,與在媽媽乳房吸吮較相近。(可在網上用關鍵詞“杯餵”來尋找影片參考。)而且寶寶天生喜歡吸吮這個動作,一旦沒有奶嘴可吸,他對媽媽乳房的興趣會更大。
  • 在寶寶的吸吮建立好前,媽媽要定時擠奶,以保奶量。

有問題的話,盡快回母嬰健康院找哺乳顧問商量。若寶寶能早日回到媽媽乳房親餵,對確保媽媽的奶量有很大幫助。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如寶寶含吮乳頭姿勢正確,柔軟的乳房、乳頭會隨他的吸吮而改變形狀,故可以說是無縫可入風。同時,母乳容易消化,停留在胃部的時間很短,所以寶寶較少出現嘔奶情況。但有時乳汁分泌較多、較快,吃母乳的寶寶因急速進食也可能有風,會有放屁或嘔吐的情況出現。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母乳中已含有足夠之水份及營養以供寶寶所需,故在約6個月大、開始進食固體前是不需餵水的。而且當寶寶喝水後,便會減少其喝母乳的意欲,而令媽媽供乳量減少。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只要媽媽飲食均衡,嬰兒有接觸陽光,母乳內的維他命D對足月的嬰兒已足夠。如有疑問,你可向醫生查詢。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有些婦女的乳頭會較大、呈現平坦又或下陷的情況。但真正的下陷是很少有的,而且乳頭的形狀對餵哺沒有絕對的影響,所以媽媽不用太過擔心。基本上寶寶吸吮時,應含吮乳房而不只是乳頭。所以應讓寶寶盡早學習吸吮。

當你開始懷孕時,你可向對母乳餵哺有認識的醫生或護士確認自己是否有此狀況。即使有的話,他們會給予妳適當的建議,不需放棄用母乳餵哺。

當嬰兒出世後:

  • 在產房內,讓剛出世的寶寶進行肌膚接觸,讓他在初生首小時內自然地找到乳房吸吮。可試用平放式或欖球式(分別見Q19圖三或圖四)的餵哺姿勢,因這較易控制嬰兒的頭部。
  • 可用手輕柔地按摩乳頭(用擠奶器亦可),使乳頭略為凸出時,馬上放寶寶上乳房吸吮。
  • 切勿使用任何奶瓶或奶嘴(包括安撫奶嘴),以免寶寶產生乳頭混淆。擠出的乳汁可用杯或匙羹餵他。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這情況一般也是屬於暫時性的。成因有:

媽媽的情緒:如剛開始上班、搬屋、寶寶或媽媽生病、過於疲勞、恢復月經頭兩天、與丈夫及家人的關係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媽媽的情緒。媽媽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奶量;媽媽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會促進母乳的排出。故如發現奶量突然減少,而自己正是受任何問題或其他擔憂影響,便應盡快解決事情,以保持餵哺的信心和決心。當餵哺或上班擠奶時(請參考Q31要放鬆心情,多作深呼吸,以緩和情緒。如屬過份疲勞,便要爭取多些休息時間,不要逞強。又或可增加餵哺(特別是在晚上)與上班的擠奶次數,一般很快便可回復奶量的。

寶寶的生長週期:寶寶出世後首3個月是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段,而且寶寶的發育並非成一直線,會有時快些、有時慢些。當寶寶進入增長較快的階段時(或稱猛長期),他對營養的需要會增加,有些媽媽的母乳量未能隨之增加,便會出現奶量不足。如屬此情況,媽媽只要對餵哺母乳有信心及恒心,盡量親自餵哺,確保寶寶有足夠的吸吮時間,而且兩邊乳房都要餵哺。如有擠奶器的話,亦可一邊餵哺一邊擠奶,以增加奶量(請參考Q30)。又如前所說,保持心情愉快,多休息,吸收足夠水份,奶量很快會因應寶寶所需而調校。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通常這種情況是由於乳腺阻塞,而且常見於以下的情況:

  • 經過一段較長時間沒有餵哺。
  • 嬰兒進食情況不大理想。
  • 上奶後,每邊乳房餵食的時間仍然較短,沒有盡量清空其中一邊乳房(可參考Q9)。
  • 由於位置或「就手」的關係,沒有時常轉換餵哺姿勢,而令一邊乳房容易出現硬塊。

解決方法:

  • 確保寶寶含吮乳頭的姿勢正確(請參考Q19),並增加餵哺次數,特別注意有硬塊的一邊。
  • 可嘗試採用其他餵哺姿勢,減低乳房壓力。可以一試的是將寶寶平放在桌或床上,媽媽上身彎下,與寶寶平行,然後讓寶寶含上乳房,由寶寶和地心吸力將乳汁吸出。
  • 用熱毛巾敷乳房數分鐘才開始餵哺,餵奶時按摩有硬塊的乳房。
  • 若因寶寶睡覺,一段時間沒有餵哺母乳,便要將乳汁擠出(用手或擠奶器),不要讓乳房脹滿太久。如遇上乳頭破損,便容易因細菌的進入而引發乳腺炎。(請參考Q25Q26)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哺乳時媽媽會有噴奶反射,因此另一邊乳房可能會有母乳滴下甚至噴出,只需用手指輕按著該乳頭一會便會停止,而且不會影響哺乳中的乳房。如果這樣漏出的乳汁較多,媽媽可用小杯盛著,或放儲奶器在胸圍內收集乳汁。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只要你預早安排,在未開始與寶寶分離時已儲存足一星期的乳汁(可能要2-3週前就開始儲存),便可以繼續以全母乳餵哺。

寶寶有5-6天不在媽媽的身邊吸吮乳房,乳房可能會因刺激減少而影響奶量,故平日應編定固定的擠奶時間,尤其盡量在晚上擠取多些乳汁,以維持乳量。到週末時則盡量自己親身餵哺,以增加對乳房的刺激。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不論妳是用最常用的平放式(見圖三)、欖球式(見圖四)、側臥式(見圖五)或躺臥式(見第圖六),媽媽與寶寶的姿勢舒服就好。但有幾點必須注意:

寶寶含吮:

  • 寶寶的嘴巴張得很大及上下唇均向後翻,深入地含著乳房。
  • 寶寶稍微仰著頭來吃奶,他的下巴貼住媽媽乳房。
  • 舌頭應在乳頭及乳暈下面。
  • 當要把乳頭放出時,可用尾指輕輕伸入寶寶的嘴角至牙齦內,令他放鬆吸吮。

媽媽姿勢:

  • 用手或枕頭托著寶寶整個身體,保持頭部至臀部成一直綫,以免寶寶要扭著頸來吃奶。
  • 媽媽的背部、手臂及腳部要有充分承托,不要因遷就寶寶的位置而令自己的姿勢生硬。

寶寶的吸吮姿勢正確的話,容易吸取足夠的乳汁,亦可避免弄致媽媽的乳頭破損及痛楚。

寶寶出世前,媽媽可多觀看有關餵哺的影帶(如:本會網上教室「哺乳學堂」),以加強概念。媽媽緊記餵哺時要有足夠承托,以免造成頸背不適、疲勞等問題,導致餵哺意欲減退。


圖三:平放式

  1. 坐直靠在椅背上,身體輕微前傾,但背及頸的彎度不應太大。
  2. 用手托著寶寶的身體,他的頭部應該對著你的胸部。在寶寶嘴巴張大時,才將他的頭放上乳房,而不是將乳頭放入他的嘴內。
  3. 如有需要可放枕頭以減輕手臂的壓力,但枕頭不可太低,以免令身體傾前。
  4. 腳下可放一張有斜面的腳踏或小凳、鞋盒之類作墊腳之用。
  5. 坐直靠在椅背上,身體輕微前傾,但背及頸的彎度不應太大。
  6. 用手托著寶寶的身體,他的頭部應該對著你的胸部。在寶寶嘴巴張大時,才將他的頭放上乳房,而不是將乳頭放入他的嘴內。
  7. 如有需要可放枕頭以減輕手臂的壓力,但枕頭不可太低,以免令身體傾前。
  8. 腳下可放在一種有斜面的腳踏或小櫈、鞋盒之類作墊腳之用。


圖四:欖球式

  1. 坐直靠椅背上,身體輕微前傾,但背及頸的彎度不應太大。
  2. 用手托著嬰兒的頭及頸之間的位置,並用手肘夾著嬰兒的臀部,以易於控制嬰兒的整個身體。這時嬰兒應該與你是胸對胸,待嬰兒嘴巴張大時,才將嬰兒的頭放上乳房,而不是將乳頭放入嬰兒的嘴內。
  3. 如需要可放枕頭承托,以減輕手臂及手腕的壓力,但枕頭不可太低,以免令身體過份傾前。


圖五:側卧式

  1. 媽媽及寶寶均側臥於床上,媽媽的頭部要有合適的承托。
  2. 寶寶也是側臥,與媽媽腹部對腹部。同樣地待他嘴巴張大時,才將他的頭放上乳房,而不是將乳頭放入他的嘴內。
  3. 媽媽兩腿之間及背部可放置枕頭,以作支撐。


圖六:躺後式

  1. 媽媽躺在寬敞的沙發或床上,背部、頸部及手肘需要用靠墊承托。
  2. 讓寶寶伏在媽媽胸前哺乳。
  3. 這方法有利寶寶發揮本能,主動找尋乳房及吸吮,並讓媽媽可放鬆地協助及鼓勵寶寶。
  4. 此方法當媽媽感到疲倦時特別適用。但如果媽媽產後正服用藥物,最好有家人在旁照顧或觀察,以免媽媽睡著了而不能顧及寶寶的安全。
  5. 當媽媽乳汁排出過急時,此方法可透過地心吸力減慢乳汁流出速度。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 盡早(即產後1 小時內)開始餵哺。
  • 因應多求多供的原理,讓寶寶多吸吮。初生嬰兒於首數星期每天平均大約餵哺10 - 12次。晚間餵哺母乳更能刺激母乳分泌增加。
  • 按需而餵,不要按時而餵。觀察和了解寶寶的覓食訊息。寶寶有覓食的動作便開始餵哺,無須等待他啼哭,或硬性規定隔幾小時才餵一次奶,因這樣做會忽略他的肚餓訊息,減少吸吮到的母乳。如果媽媽沒有按寶寶的需要餵奶,乳房的吸吮刺激太少,會引致母乳量不能配合寶寶的需要。按寶寶的覓食訊息來餵哺是確保足夠母乳供應量的重要原則之一。
  • 正確的餵奶姿態,確保寶寶有效吸吮。(請參考Q19)
  • 在初乳期盡量兩邊乳房都餵,讓乳房得到平均的刺激。至產後第5-6天奶量增加時,可先讓寶寶完成吸吮一邊乳房(即餵至乳房柔軟),如果他仍然未飽,可以再餵另一邊乳房。(請參考Q9)
  • 出生至4 - 6 星期也不要給寶寶奶嘴(包括安撫奶嘴)或以奶瓶餵哺,以免引起乳頭混淆的現象。
  • 媽媽應爭取時間休息,特別是當寶寶睡覺時。家務盡量交給其他人處理。
  • 保持心境輕鬆愉快。預早安排家務可以減少過勞或緊張。放鬆身心有助增加奶量。
  • • 飲食要均衡。要按口渴的感覺來飲水,以確保吸取足夠水份來製造母乳。避免進食減少乳汁的食物。(請參考Q38Q39)
生病及藥物使用 (9)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母乳含大量的腸道益菌,能軟化寶寶的大便,所以餵哺母乳的寶寶大便是呈糊狀的,而且首數星期大便每天可能達10 次之多。只要寶寶精神健康,體重正常增加,而且每次大便的質地相若,這不是肚瀉。如果大便含粘液或血絲,或寶寶表現出情緒不穩,便應盡快向醫護人員查詢(請參考Q3)。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喝母乳的寶寶較少肚瀉或生病。如寶寶肚瀉時持續不停哭鬧,應盡快赴診。寶寶肚瀉的時候更應該繼續餵母乳,因為母乳含大量的腸道益菌和抗體,能加速寶寶痊癒。(請參考Q21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一般以全母乳餵哺的寶寶,在首6週的大便次數都會較多 (請參考Q3Q21Q22),但之後大便次數可能會減至隔天、數天1次,甚至有部份健康的母乳寶寶1星期只排便1次,也屬正常。這是由於寶寶能吸收大部份的母乳,只留有很少的廢物在腸道。如寶寶排便不頻密,每次大便的份量會相對較多。如寶寶有以上的情況,只要寶寶精神健康,體重正常增加,沒有出現情緒不穩及其他不適,便不用擔心,否則可考慮帶寶寶往醫生處檢查。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媽媽生病時最好找對母乳有認識及支持母乳餵哺的醫生診治,並告知醫生妳正在餵哺母乳,以確保所服用的藥物(即使是抗生素)對寶寶是安全的。其實大多數常用的藥物,服用後只有極微量藥物會進入母乳。但請注意,孕婦可服用的藥物,哺乳媽媽未必可以服用。如有疑問,媽媽可向母嬰健康院或衞生署母乳餵哺熱線 2961 8868 查詢。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乳脹、乳管阻塞及乳腺炎的徵狀均很相似。你可參考下列資料,但如有懷疑,便應盡快向有經驗的醫護人員查詢:

乳脹 - 大多在產後的2-5天,兩邊乳房同時慢慢感到腫脹、發熱及輕微痛楚。一般不會發燒,並且身體感覺正常。

乳管阻塞 - 一般在餵哺後突然出現。大多出現在一邊乳房的局部位置,該位置會有少許腫脹。皮膚不一定會發熱,局部位置會有輕微痛楚。一般不會發燒,並且身體感覺正常。

乳腺炎 - 大多出現在一邊乳房的局部位置,該位置的皮膚會發紅、發熱及脹痛,體溫會升至攝氏38.5 度以上,並且媽媽會怕冷,感覺似患流行性感冒。

為預防有以上情形出現,媽媽要避免乳房過脹,保持乳汁有效移出。如果媽媽需與寶寶分開,媽媽應每天以手擠或奶泵移出乳汁8-12次。此外,太緊的胸圍或衣服容易引起乳管阻塞。加上如果媽媽心理壓力大或疲勞過度的話,抵抗力會減弱,導致乳管阻塞演變成乳腺炎的機會增加。(請參考Q26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如有上述(或參考Q24)徵狀出現:

  • 盡快往醫生處檢查(最好是對餵母乳有認識及支持的),看看要否服用抗生素或止痛藥。(請參考Q24
  • 一般情況下是可以繼續餵哺的。因停止餵哺,在缺乏寶寶的吸吮下,會導致媽媽乳房內的乳汁無法移出。除影響奶量外,或會令病情惡化。
  • 如果寶寶抗拒吸吮患有乳腺炎那邊的乳房,盡量用手或擠奶器將乳汁移出,令乳腺暢通。
  • 必須臥床休息。可在床上餵哺寶寶。其他的家務及照料寶寶的工作交由家人協助。
  • 飲用大量水份。
  • 餵哺前,可熱敷以舒緩痛楚及幫助出奶,亦可按摩乳房。
  • 餵哺或擠奶後,如乳房仍感到痛楚難耐,可冷敷乳房以減痛楚。
  • 選用合身的胸圍,避免太緊或有鋼綫的型號。
  • 沒有處理好的乳腺炎可能會惡化成膿瘡,那時候便可能需要用針筒或手術放膿。如果傷口遠離乳頭,媽媽可以繼續餵哺。繼續餵奶的好處是保持乳管暢通,防止乳腺炎再次發生,也避免治癒後寶寶抗拒那一邊的乳房。然而,乳腺炎可能會導致乳汁味道改變,令寶寶暫時拒絕吃奶。不管是選擇暫停餵奶還是寶寶不願吸吮,媽媽必須將母乳用手或擠奶器定時移出,以維持奶量及乳管暢通。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紅斑狼瘡症 - 紅斑狼瘡症不是一種可傳染的疾病,所以不會經母乳傳染給孩子。但如你需要服用有關此症的藥物,則必須先諮詢你的醫生,以確定該藥物對寶寶有否影響。患慢性病的媽媽照顧孩子可能會更容易疲倦,所以必須注意健康,多點休息,及定期往醫生處檢查。

乙型肝炎 - 如屬於非急性期,只是單純表面抗原陽性的媽媽,是可以餵哺母乳的。因現時全港的初生嬰兒一出世便會立刻接受乙型肝炎抗原的注射,如媽媽有上述症狀,其孩子亦會同時接受免疫蛋白球注射。餵母乳本身不會增加孩子受感染的機會。

甲狀腺亢奮症 - 一般此症用的口服藥對餵哺母乳都是安全的。如對藥物之使用有所擔心,可致電衞生署的母嬰健康院查詢。(請參考Q24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如你在白點出現前曾發生乳腺阻塞或乳腺炎,這白點便有可能是由母乳結成的小乳點 / 塊,停留在乳頭未能排出。在寶寶吸吮或用手觸摸時,妳可能感到白點位置有些痛楚。如果寶寶吸吮未能吸破白點,建議用棉花沾取少量橄欖油、食油或米醋,然後放在乳頭上軟化白點。(如使用米醋,份量為1茶匙米醋:1茶匙清水,但前提為乳頭上沒有傷口。)如白點久久未消失,而且越來越痛,請找醫生診治。另請參考Q25Q26來防止乳腺炎或乳管阻塞的情況。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餵哺母乳初期,乳頭可能有些疼痛。但如母嬰姿勢正確,繼續餵哺時痛感應很快減退。如果疼痛持續,應盡快請教醫護人員或有經驗的餵哺者。如果乳頭已破損,只需擠出少許乳汁塗在患處,及盡量保持乳頭乾爽,一兩天內便可痊癒。其次,需確定自己的餵哺姿勢和寶寶的吸吮是否正確(可參考Q18)。如確定餵哺姿勢正確,但疼痛仍在,請盡快找醫生診斷是否發炎。除非由醫生指示及處方,否則不應胡亂塗藥在乳頭上。

上班擠奶及儲奶 (10)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在職媽媽復工後能否繼續以母乳餵哺孩子?答案當然是可以,而且成功個案也很多。只要你事前做足準備,你的寶寶仍然可以繼續享受你給他的母乳,無需在復工前轉餵奶粉。

事前準備:

  • 復工前宜與直屬上司溝通,表明自己有意在復工後繼續以母乳餵哺孩子,每天需要兩次在公司擠奶(其中一次可以是午飯時間),每次不超過30分鐘,希望公司能體諒及支持,並可查問人事部能否提供合適的擠奶房間(如會議室、休息室等)。
  • 復工前2-3週宜開始在家建立「母乳庫」。每次餵奶後可將剩餘的奶擠出來,以奶袋 / 奶瓶儲好,放在冰格內。每次擠奶量有多少不重要,以積少成多的理念去累積,好讓復工後減少要「追奶」的情況。

購買清單:

  • 擠奶器(按:媽媽不一定需要購買擠奶器,建議先學習用手擠奶)
  • 奶袋 / 奶瓶(每天需用至少2個來儲存擠出來的母乳)
  • 密封膠箱或密實袋2個(用以盛載擠奶器、奶瓶等)
  • 冰袋1個(連冰種,於運送途中用以保溫)
  • 清潔布(1條長期放置在辦公地點)

其他物品(視情況而定):

  • 嬰兒用品專用清潔劑(1 樽長期放置在公司內)
  • 消毒藥丸或微波爐消毒袋(消毒擠奶器用)
  • 迷你雪櫃(若公司沒有雪櫃提供)

餵奶及擠奶時間表(只作參考用,每位媽媽實際情況可能各有差別):

上班前 (約7:00 - 8:00 a.m.) 親餵寶寶
中午 (約12:00 - 2:00 p.m.) 第一次擠奶,約需30分鐘
下午 (約4:00 - 6:00 p.m.) 第二次擠奶,約需30分鐘
回家後 按寶寶需要親餵

溫馨小提示:

  • 兩次擠奶盡量相隔不超過4 - 5 小時為佳,以保持穩定的奶量。
  • 若擠出的奶量不理想時,可以用手指按摩及輕掃乳頭,有助刺激第二次噴奶反射,讓擠奶過程加快。擠奶過程宜放鬆心情,切忌擔憂自己乳汁不足。
  • 每次擠奶前宜多喝水來補充水份。
  • 返工初期,如未到擠奶時間乳房已經很脹,可到洗手間短暫用手擠奶3-5分鐘舒緩乳脹。
  • 清潔擠奶器:坊間有多種方法,包括用熱水浸泡、消毒藥丸或微波爐消毒袋等。亦有媽媽選擇帶兩套擠奶器,免卻在公司內清洗的功夫。
  • 儲奶方式:將擠出的母乳倒入奶袋 / 奶瓶後,應寫上日期及時間,以方便每次使用時取出日期最早的存貨。若打算翌日使用,可儲放在冷藏格,否則可直接儲於冰格。(請參考Q32Q33
  • 冰格宜放一個膠盒或密實袋以存放母乳,避免與其他食品有所接觸。
  • 運奶方式:冰袋內需備有足夠雪種,確保運送時間內乳汁保持低溫,以免影響母乳質素。回家後,第一時間把冰奶 / 雪奶放回雪櫃內。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 上班前約2 - 3 週便開始在兩餐之間擠取母乳。但需留意,此情況下寶寶索食可能變得更頻密。
  • 可早上第一次餵奶時(因乳汁最多),一邊餵寶寶,另一邊用擠奶器擠出母乳。當他吃完一邊時,兩邊對調,不用擔心已沒有母乳,因你或會有第二次的噴奶反射。
  • 晚上寶寶吃得較少的時候亦可擠奶作儲存用。
  • 在儲存額外乳汁的過程中,如發現寶寶不能進食足夠的母乳,應先將擠出的乳汁補給他。(亦請參考專題(二) 上班擠奶全攻略)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 上班的媽媽在繁忙的工作中要突然趕往擠奶,最好找方法幫自己調較心情。你可試在開始擠奶前,深呼吸數下,放鬆精神,想著寶寶,及用手輕掃乳頭20 -30秒才開始擠奶。
  • 如你可一邊聽電話一邊擠奶的話,你可試試打電話回家,問問寶寶的情況,或致電朋友聊天以幫助自己放鬆。
  • 你亦可看著寶寶的照片,或將他的聲音錄下,在擠奶時播放。
  • 擠奶時不要望著奶瓶,及不要擔心自己有多少奶,想像母乳如噴泉湧出。要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母乳給孩子,盡量放鬆。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 由於母乳含有抗體,剛擠出的母乳在室溫下可保存約4小時。如有冷藏設備,最好還是盡快冷藏,特別是在夏天的日子。
  • 母乳應盡量儲存於雪櫃裡較後的位置,以保持穩定的低溫,不要放在雪櫃門那邊的層格。
  • 母乳儲存的溫度和時間可參考以下圖表:

存放溫度
儲存時間
室溫(25-37℃)
4小時
冰袋加冰種
24小時
雪櫃冷藏格(2-4℃)
5天
雪櫃冰格(-18℃或以下)
3個月
獨立冷藏櫃(-20℃)
6個月

(資料來源:衞生署《愛•從母乳開始》)

  • 如預計該批母乳在48小時內也不會使用,最理想是在擠出後10小時內,把已放在冷藏格的母乳轉存於冰格。
  • 擠出的母乳需儲存在已消毒的奶瓶或奶袋(奶袋不太環保及經濟,但可節省空間),並貼上日期時間標籤,日後以先入先出的次序使用。不要用箱頭筆直接寫在奶瓶或奶袋上面,因某些油墨可能會滲進奶瓶或奶袋裏去。
  • 正常情況下,每瓶的份量最好剛足夠寶寶一餐使用,因吃剩的母乳必須倒掉。
  • 你亦可把擠出的母乳分成數1-2安士的小瓶或小袋。遇上寶寶需求有變化,亦可彈性處理份量,避免浪費。而已解凍的母乳必須於24小時內使用。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剛擠出的母乳不應該馬上加入已雪藏的母乳內(包括仍是液體及已結冰的),因為這會改變母乳的抗體和營養。你可將剛擠出的母乳,先放在雪櫃冷藏格冷藏後,才與之前已冷藏的母乳混和,那便可騰出奶瓶。同時,市面上亦有儲奶袋出售,它可以代替奶瓶儲存母乳,適合儲存較多母乳之用。雖然此類奶袋存放時較省位置,但此物不可循環再用,如果儲存量不多,不符合環保及經濟原則。

如要混入已結冰的母乳內,則可先將剛擠出的母乳冷藏約1小時後才加進去,然後放回冰格內,但加進去的凍奶份量必須少於已結冰的份量(例如:2安士已結冰的奶可混入1安士凍奶),以免令已結冰的母乳溶解。如溶解了,便需盡快飲用,不能再雪藏了。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母乳中含有脂肪,冷凍後會有分層現象,脂肪會浮面呈淡黃色。這是正常的,不是奶已變壞。只需在弄暖後(請參考Q35)、餵哺前,稍加搖勻便可。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要取用時,應把儲存於冰格內的乳汁,放在雪櫃冷藏格內數小時(不宜超過12小時),待溶解至液態,便可用暖水浸暖;或可以用暖的水喉水沖至溫度適中,再用暖水浸暖。切忌直接煲熱或使用微波爐翻熱乳汁,因為用微波爐翻熱有機會令乳汁冷熱不均勻,嬰兒容易被灼傷,而且乳汁的免疫物質更會被破壞。寶寶享用乳汁時,乳汁的溫度並不重要,微凍、室溫或微暖都可。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這是很多上班媽媽也要面對的問題,可嘗試下列方法:

  • 在上班前約1 - 2星期開始用奶瓶餵奶。
  • 初期可先訂定一餐用奶瓶餵食,並試由自己親自餵。如寶寶真的未能接受,可試由家人代餵。
  • 嘗試用茶匙或小杯把母乳餵給寶寶。
  • 嘗試在寶寶很想睡的時候,將奶瓶放進他的嘴,他或會開始吸吮。
  • 有節奏的動作令寶寶放鬆,故可試一邊輕拍他或按摩他背部、前額、手或腳,一邊用奶瓶餵食。
  • 如寶寶已有6 - 9個月,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可用學習杯餵他。
  • 媽媽下班後,盡快讓寶寶直接吸吮,不要限時,讓他補回日間吃不足的份量,並可刺激媽媽造奶。
  • 如需協助,可向醫護人員求助。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有很多媽媽會因缺乏孩子的吸吮及繁忙的工作,令上班後奶量慢慢減少。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如遇此情況,可嘗試以下的方法,或可令奶量回升:

  • 在家時,必定要自己親身餵哺,如可行,可一邊餵一邊擠奶。此舉會令你的身體收到更強的造奶訊息,藉以增加奶量。
  • 就算工作繁忙,媽媽亦要記得飲足夠的水份。
  • 擠奶時宜放鬆心情,對自己要有信心。
  • 如可行,在上班的工作時間內,盡量定時擠奶最少2次。如果情況許可,增加不定時的短時間手擠奶。增加擠奶的密度,比加長每次擠奶的時間,更有效刺激身體造奶。
  • 由於上班後,擠奶的次數往往比原本親餵的次數少,於是奶量便會減少。所以上班後,盡量保持每天親餵及擠奶的總次數與之前一樣,便有助確保奶量充足。如日間擠奶次數有限,那早晚便可多餵一兩次來補足。
  • 不要輕易戒掉夜奶。若真的不再需要晚間餵哺寶寶,那你在睡前必須擠奶1次。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時下流行「全泵型」(媽媽從不讓孩子直接吸吮乳房)的餵哺文化,到底「全泵型」的得失如何呢?

部份在職媽媽擔心產後復工以後不能直接親餵,故一開始便使用擠奶器,或用人手擠奶的方法,擠出母乳,再以奶瓶餵哺給嬰兒,認為可減輕日後的分離感覺。

也有些媽媽認為,將奶泵出來,可清楚知道嬰兒的進食份量,又可盡快適應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更有媽媽表示「全泵型」餵哺是不想丈夫和家人有「被迫隔離」或「被排擠」的感受,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親近及餵哺嬰兒,增進感情亦方便照顧。

以上的憂慮或誤解,其實只要在哺乳過程中及早準備,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全泵型」的風險:

  • 擠奶用具暫無法完全適應、配合所有媽媽的乳房狀態,在移出乳汁時效率遠遠不及寶寶直接吸吮。若不正確使用擠奶器,亦容易引致乳頭破損、乳管阻塞和乳腺炎等問題。
  • 有媽媽可能會因過份專注奶量,容易因頻密的擠奶動作而引致乳頭勞損,及導致過份疲勞。
  • 無疑有個別媽媽能輕易擠得足夠奶量,餵哺自己的孩子;但更常見的情況,是越擠越少(可能是擠奶的次數少、奶量少、又或錯誤使用擠奶器的結果),至嬰兒未滿月已瀕臨放棄。
  • 根據很多文獻,嬰兒在吸吮乳房的整套動作中,能自發性地同時協調吸、吮、吞嚥和呼吸,這有助嬰兒的腦部、心肺功能及口腔肌肉的鍛煉,有助日後語言及體能發展。
  • 寶寶吃奶時與媽媽肌膚接觸,寶寶身體的病原體可以在吃奶時傳給媽媽。當媽媽的免疫系統偵察到病原體,便會即時製造大量針對病原體的抗體,通過乳汁傳給寶寶作保護,為寶寶未成熟的免疫系統分工。
  • 為了要儲存及餵哺擠出來的母乳,媽媽自己或家人便需頻繁地清洗和消毒器具。既增加了家務,亦添了寶寶在餵哺時受不潔器具感染的風險。
  • 母乳餵哺除了為孩子提供營養,更是十分重要的親子關係和安撫方法,是母愛的表現。這不是擠奶器、奶瓶可以取締的。

親餵母乳雖然偶有辛苦,但箇中的樂趣是旁人無法體會以及取代的。所以,若非因母嬰身體健康狀況而需分隔,否則建議盡量直接親餵,可以減省擠奶及清潔消毒等的工序,省時方便又環保。餵哺只是照顧寶寶的其中一個環節,家人想參與的話,可幫忙掃風、換片、洗澡、與寶寶聊天等。要復工的媽媽,只需及早準備(可參考專題(二)上班擠奶全攻略Q30及本會網站內的「爸媽心聲」家人如何支持母乳餵哺的文章)。

母親飲食及疑問 (7)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傳統產後補身食物如薑醋、蔘茸、當歸、雞酒、波打酒及刺激食物,最好待惡露減少後(約兩星期左右)才進食。而進食此類食物,也必需視乎個人體質、可承受酒精的能力、所進食的酒精份量及進食後觀察惡露的情況。理論上,在煮食時部份酒精已揮發了。但為免有大量的酒精滲進母乳內,進食此類食物,最好在餵哺嬰兒之後,及每次進食份量亦不宜太多。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有些媽媽表示在進食魚湯(如木瓜魚湯)或黃豆類飲品以及飲用足夠的水份後有增加奶量的效果。而減少奶量的食物,坊間有多種說法,例如淡豆豉是有藥典根據證明有回奶作用。其實,每個人的體質及食物的配搭不盡相同,故即使不同的媽媽,在進食了同一樣的食物後,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效果。

酒類食品及藥物(不論中藥及成藥)均要小心進食,吸煙更絕對應該避免。如懷疑嬰兒對你進食的食物產生敏感(特別是牛奶、海產類食物),你可停止進食該食物2 - 3 星期,然後再試。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嬰兒只是間接吸收母體的營養,媽媽每天只需多吃大約300-500卡路里的食物。媽媽進食時只要注意食物營養,並採取均衡飲食(請參考Q44的食物金字塔),感到口渴時便飲水,這樣便已足夠造奶及保持媽媽的體能。(亦可參考Q39中醫師的生乳及通乳方法。)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原則上,一般全母乳餵哺的婦女可延遲再次來經的時間。有的可延至1年後才會有第一次經期,但亦有婦女未足半年就再來經了。首6個月全母乳期間能有效避孕,但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經期還未恢復;二、全親餵,日夜頻密餵哺,沒有補奶粉或相隔長時間沒有餵哺。這樣,避孕的成效在這6個月期間有98%。如果未能達到以上條件,最好採取其他避孕措施。有關的方法可向你的婦產科醫生查詢。

月經來潮的首數天,媽媽可能會發現奶量下跌。這是由於荷爾蒙分泌波動,屬很正常和短暫的現象。因奶量減少,寶寶會索食得較頻密,只要媽媽配合多餵幾次,奶量很快就會回升。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令媽媽產生噴奶反射的荷爾蒙 — 催產素與引起性興奮的荷爾蒙相同,故當行房及有性高潮時有噴奶反射的出現是正常的。只要當有噴奶反射時用手指輕按著乳頭一會,便會令噴奶情況停止。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這是正常的。懷孕期間荷爾蒙分泌的轉變令乳房脹大,形狀改變,為哺乳作準備。分娩後,餵哺母乳與否,體重下降的時候,可能感覺乳房鬆弛,是正常的變化。研究指出,懷孕前後乳房形狀的改變幅度,與媽媽年紀、吸煙歷史及懷孕次數有關,哺乳與否並無關係。建議媽媽穿上有承托力的胸圍,及於產後多做相關的運動。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帶著寶寶外出時如何哺乳呢?相信這也是不少母乳媽媽所面對的問題。近年來,本會透過多種渠道積極去爭取立法設置育嬰間,引起各界不少迴響。現時,各大型商場及政府公共設施均自願設置獨立育嬰間,方便不少母乳餵哺家庭使用。不過,若你希望無拘無束的餵奶,但又擔心「走光」,其實一條餵奶巾或披肩已經可以是你的好幫手。

另外,也有不少媽媽選擇穿著哺乳衣或用嬰兒揹帶來隨身餵,可謂是各施各法。你只要在家中抱著寶寶對著鏡子練習一下,你和你的寶寶終可以找到一個最合適及便利的外出哺乳方法。

持續餵哺 (8)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母乳在任何階段均有其營養價值,與及同樣有保護抗體和活細胞等物質,這是其他食物難以提供的。在第二年(即1至2歲期間),寶寶開始進食固體後,448毫升的母乳仍能為孩子提供所需的:

  • 29% 能量
  • 43% 蛋白質
  • 36% 鈣
  • 75% 維他命A
  • 76% 葉酸鹽 (維他命B9)
  • 94% 維他命B12
  • 60% 維他命C
    • (資料來源: “Nutrition, growth, and complementary feeding of the breastfed infant,” KG Dewey, 2001)

      但2歲以上的孩子應已建立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如下圖)。此階段,正如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母乳仍可作為天然營養輔助食物。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現時沒有醫學證明夜間餵哺母乳會引起蛀牙。幼兒蛀牙的一個常見成因,是睡前用奶瓶餵奶,以致幼兒含著奶入睡,牙齒長時間浸在奶中,便會不斷受酸素侵害。親餵母乳的幼兒要主動吸吮吞嚥,因此母乳在口腔停留的時間較短,造成蛀牙的機會很低。為了防止蛀牙,要培養良好的清潔口腔習慣。若幼兒已開始添加固體食物或奶粉,進食後多喝清水。日間不要讓幼兒拿著飲料走動,避免口腔長時間有食物逗留。最好每天刷2次牙,特別是睡前要刷乾淨。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寶寶晚上醒來數次是正常事。如果寶寶與父母睡在同一房間,能方便父母起來照料,有助減少寶寶啼哭。為防嬰兒猝死症 (SIDS),父母應留意以下幾點:

  • 不論何時,嬰兒應面朝上而仰睡。
  • 在首6個月,嬰兒應睡在父母附近。
  • 床面應平坦和結實。絕對不要放嬰兒在枕頭上睡覺。床上不應放任何枕頭、毛公仔或過多的被鋪。
  • 嬰兒不要穿太多層衣物、房間溫度保持適中(約16-20℃),以防體溫過高。
  • 嬰兒睡眠的空間不應有人抽煙。

不少父母覺得與嬰兒同床而睡對晚間哺乳有幫助,能提高一家人的睡眠質素。但香港生活空間狹窄,與嬰兒同床而睡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防止意外發生。

睡眠環境

  • 床褥必須填滿床架,確保嬰兒不會掉下床,或卡在床褥與牆中間。父母可考慮直接將成人床褥放在遠離牆邊的地上。
  • 不要抱著嬰兒在沙發或搖椅上睡著。嬰兒也不應單獨在沙發上睡著,因為嬰兒的面部容易埋進椅背或椅背與椅墊中的夾縫。

同床家人

  • 媽媽應以親身授乳為主,而非用奶瓶或奶粉餵哺。(因親餵的媽媽睡時對寶寶較為敏感)
  • 成人不可抽烟、喝酒、使用會導致昏昏欲睡的藥品、痴肥或其他原因導致睡得過份沉穩。
  • 床上無年紀較大的兄姊。
  • 早產嬰兒首數月不適宜與成人同床。

同床而睡有利有弊,而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旁人難而代為作出選擇。父母應在權衡利害後,按自身情況而作出睡眠安排的決定,並採取所有適當的安全措施。

資料來源: Maximizing the chances of Safe Infant Sleep in the Solitary and Cosleeping (Specifically, Bed-sharing) Contexts, JJ McKen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Caring for your baby at night – A guide for parents, UNICEF UK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在正常的餵哺過程中,出了牙的嬰兒在吸吮時,牙齒不會弄痛或弄損媽媽的乳頭。然而在嬰兒出牙時,因牙肉發癢,寶寶在吃奶過程中或會咬痛媽媽。如有此情況,媽媽應立即作出反應,用比平時稍為大聲及嚴肅一點的語氣,對寶寶說這是不對的,令他明白,不可把乳頭當作玩具。若再被咬,用之前的同一方法再重覆一次或多次,直至他不咬為止。這情形通常經過兩、三次便會停止。除此以外,媽媽可留意寶寶的精神狀態,至差不多入睡的時候就將乳頭移開,避免他的牙齒不受控地磨擦時弄痛媽媽。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這個問題和一些題目如:「寶寶何時才懂說話」、「何時開始走路」等等沒有大分別,因為每一個寶寶的發展過程不一,根本沒有人能預期得知他們何時要戒夜奶。尤其在初生階段,因嬰兒胃容量有限,而且母乳的成份最容易被消化系統吸收,所以要多次餵哺才能滿足需要。如果媽媽白天時要與寶寶長時間分離的話,晚間哺乳是保持奶量的一個重要方法。媽媽無須急於幫嬰兒戒夜奶,因為當嬰兒發展至能在日間吸收到所需要的營養時,便會自然戒掉夜奶。

在這之前,媽媽可能因夜間哺乳而覺得疲勞,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日間找最舒適的哺乳姿勢(尤其是後躺式),讓媽媽哺乳時亦能放鬆休息;
  2. 盡量將大部份家務交給家人或傭人打理;
  3. 盡量爭取多些休息時間,例如寶寶睡眠時也同時一起休息;
  4. 謝絕晚間探訪和來電,以便多些時間休息;
  5. 找適合自己情況的方法,減低夜間哺乳所需的功夫,如將嬰兒床放在自己睡床旁邊(請參考專題(五));
  6. 若真的有戒夜奶的必要時,可嘗試把最夜的一餐調校至晚一點才餵。如安排.12點 - 1 點才餵最夜一餐。一般情況下,嬰兒大約可睡至翌日早上5 點左右。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嬰兒以全母乳餵養,至約6個月大時開始引入固體食物,並繼續餵哺母乳至2歲或以上。其實如母乳量充足,寶寶亦喜歡吸吮,應繼續餵哺,因6個月後的母乳營養及抗體亦甚高,亦可持續加強母嬰之間親密關係(請參考Q44)。反而在斷奶時,要考慮寶寶的心理狀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

若情況許可,媽媽可持續餵哺至孩子自然離乳。在未有奶粉的出現前,孩子自然離乳的歲數平均為2至7歲。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有關如何或何時戒奶一問,如前所說,沒有特定的時限。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是餵至2歲或以上,視乎媽媽和寶寶的喜好。總括而言,較幼小的嬰兒(3個月以下)需要適應及準備的時間相對可能較長,例如:要適應如何吸吮奶瓶(如嬰兒拒吃奶瓶可參考Q36)、奶粉的味道和對奶粉有否過敏,媽媽亦可減少乳脹所引起的不適。而這過程可持續約一至兩星期,過程中寶寶可能出現拒食或哭鬧的現象,亦屬正常。

開始時,妳可用2 - 3天來戒一餐奶,首天只需減少親身餵奶或擠奶一次,該餐以奶瓶替代餵哺,直至寶寶完全適應。如媽媽乳脹情況不太嚴重,即可嘗試再每日減多1 - 2餐,如此類推以漸進式進行,直至完全成功轉奶。當停止餵母乳後,可能還會有輕微乳脹出現,但這只是短暫的情況,乳汁會因缺乏刺激而逐漸減少及至停止。

較大的嬰兒(6個月以上)也可用以上方法,只需在中午及晚餐內加入固體食物替代母乳或奶粉。

而較大嬰兒因不能由媽媽直接授乳,可能會出現情緒不穩情況,因吸吮對寶寶來說,除了可進食母乳外,亦由此獲得母愛及安全感。如突然與寶寶減少身體直接接觸,會令他感到一定的恐慌、哭鬧,他或會以吮手指或手帕等作為代替。媽媽在這期間可多作鼓勵及擁抱,應盡量令寶寶明白斷奶是自然過程(解釋給他知,他們已長大了,可以好像大人一般進食固體),非他本身犯了錯誤而導致的,藉此協助寶寶適應。

中國傳統認為進食淡豆豉、乳鴿及動物肝臟等也會令奶量減少,故若有需要亦可一試。如媽媽因某些原因需短時間內立即停止授乳,可向家庭醫生或醫院詢問有關回奶丸之用處及利弊。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停止餵哺3至6個月後仍有乳汁是正常的,因乳房內的乳腺細胞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停止運作。媽媽應避免時常刻意用手擠乳頭,刺激乳房。在罕有情況下,即使沒有用手擠乳頭也會自行滲出較多份量的母乳,而情況持續很久(如停奶兩年後仍有發生),便應向你的婦產科醫生查詢,是否因你的泌乳激素偏高或其他原因所致。

額外資料 (3)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 當你懷孕時,或寶寶出生之後,他提供配方奶樣品或配方奶公司的廣告給你。

另外,若他告訴你:

  • 基本上,餵母奶與餵配方奶都是一樣的。
  • XX 牌奶粉是最好的。
  • 因為在生產剛結束時你將感到疲倦,而且寶寶通常也都沒有興趣,所以不需要在產後立即哺餵母乳。
  • 沒有乳頭混淆這回事,你應該在早期給予寶寶奶瓶餵哺,以使寶寶接受瓶奶的乳嘴。
  • 當你或你的寶寶生病,或者你服用藥物或接受檢查時,都應該停止哺餵母奶。
  • 當獲知寶寶6 個月大而你仍然持續母奶哺餵時,他感到驚訝。
  • 寶寶6 個月大以後,母奶就已經沒有營養價值了。
  • 絕不可以讓你的寶寶邊吃母奶邊睡覺。
  • 不可以到醫院探視照護你生病的寶寶,因為在家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 在你餵奶有問題時,他不會設法幫助你。

以上均為醫護專業人員對母乳餵哺的認識不深而所產生的誤解。為使你能順利成功餵哺母乳,當你生病或遇到哺乳困難時,懂得找一位支持母乳哺育的醫生及護士協助至為重要。

資料來源:Dr. Jack Newman's Guide to Breastfeeding (在美國書名是 The Ultimate Breastfeeding Book of Answers)單張 #18 如何知道醫護專業人員並不支持母乳餵哺 2005年一月修訂
撰寫: Dr. Jack Newman
翻譯: 劉宜芳、陳昭惠 翻譯 2005 年4 月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一、常用通乳的中藥:王不留行、白通草、木通、土瓜根、漏蘆
二、常用通乳食品:黃豆及豆製品、花生、木瓜、魚類。產後無乳,因母親產後氣血虛弱,經絡不調所致也。
三、常用通乳食譜:凡能增加精津、血的食物均有助泌乳。

1. 王不留行豬腳湯
用料:王不留行一兩,白通草三錢、豬蹄腳一雙(大者半隻)

2. 豆腐煲鯽魚湯
用料:本地白鯽一條、豆腐兩方塊、生姜三片、蔥白二條

3. 豆腐豬蹄湯
用料:豬腳一隻、豆腐兩方塊、絲瓜半斤、香菇(干) 一兩、生姜、精鹽調味,先煲豬蹄、香菇、後放豆腐、絲瓜,此湯養血潤膚,通絡下乳。

4. 黃花豆腐湯
用料:黃花菜一兩(金針)、豆腐兩方塊、瘦肉三兩、米酒少許、生姜片、蔥花少許

5. 木瓜魚尾湯
用料:木瓜一個、鯇魚尾(約半斤)、生姜三片、蔥花少許

6. 木瓜豬蹄湯
用料:木瓜一個(約一斤)、豬腳一雙(約一斤)、黃豆二兩、陳皮三分之一個

7. 花生豬蹄湯
用料:花生二兩、豬腳一隻、王不留行(干) 一兩、蜜棗三個

8. 紙通木瓜魚尾湯
用料:鯇魚尾一條、木瓜一個、白通草三錢、紅棗一兩

9. 花生紅棗湯(適合素食者用)
用料:王不留行一兩、紙通四錢、花生三兩、紅棗一兩或王不留行一兩、白通草三錢、黃豆三兩、大棗六個

10. 黃豆豬骨湯
用料:豬骨一個、黃豆三兩、紅棗一兩、冬菇一兩

凡能養血生津的食物都有助生乳的作用,凡活血通絡都能通乳,兩者配合則能補血生乳。

( 資料來源:本會2001年11月季刊 作者:香港現代中醫進修學院 蘇元元教授 )

註:健康母親非一定需要增奶偏方,媽媽們只需要均衡飲食,多飲水及有充足休息便能保證有充足的奶量,而儘早開始餵哺及使用正確的哺乳姿勢亦是成功哺乳因素之一。

列印版本列印版本

請按下列連結下載

附加檔案大小
初生嬰兒記錄表845.45 KB

免責聲明

本會並非專業資詢機構,僅為互助及推廣組織。鑑於本會職能,本網站內所提供的資訊僅應作為一般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有任何醫療問題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法律訴訟,本網站一概不負責。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醫生面對面查詢,而不應單倚賴本網站提供的資料。

加入我們

愛心捐助

捐助我們

義賣餵奶巾

哺乳圍巾,所有收益撥作宣傳母乳

下載母乳育嬰專訊季刊

下載母乳育嬰專訊季刊

為甚麼母乳最好?

為甚麼母乳最好?